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蒋纬国口述自传》

抗日战争(1)
抗日战争(2)
抗日战争(3)
抗日战争(4)
抗日战争(5)
抗日战争(6)
抗日战争(7)
国共作战(1)
国共作战(2)
台湾之建军备战(1)
台湾之建军备战(2)
台湾之建军备战(3)
父子情深(1)
父子情深(2)
父子情深(3)
父子情深(4)
几点答疑(1)
几点答疑(2)
身世之谜(1)
身世之谜(2)
身世之谜(3)
童年琐忆(1)
童年琐忆(2)
童年琐忆(3)
童年琐忆(4)
童年琐忆(5)
小学、中学与大学(1)
小学、中学与大学(2)
留学德国(1)
留学德国(2)
留学德国(3)
留学德国(4)
留学德国(5)
留学德国(6)
留学德国(7)
赴美受训
学成归国
求学时代(1)
求学时代(2)
求学时代(3)
吾妻爱伦(1)
吾妻爱伦(2)
陆军第一师(1)
陆军第一师(2)
陆军第一师(3)
陆军第一师(4)
陆军第一师(5)
陆军第一师(6)
陆军第一师(7)
赴印度受训(1)
赴印度受训(2)
青年军二O六师
装甲兵之建立
进入装甲兵(1)
进入装甲兵(2)
进入装甲兵(3)
国共战争(1)
国共战争(2)
徐州会战
撤退经过
装甲兵在台湾(1)
装甲兵在台湾(2)
装甲兵在台湾(3)
装甲兵与后勤
装甲兵教育
装甲兵机动化
湖口事件(1)
湖口事件(2)
湖口事件(3)
军制学(1)
军制学(2)
军制学(3)
军制学(4)
军制学(5)
军制学(6)
学习德制与美制(1)
学习德制与美制(2)
人事编制(1)
人事编制(2)
编写典令及统一军语(1)
编写典令及统一军语(2)
士官团与军官团
动员体制(1)
动员体制(2)
战争论
战备支援
预备役
攻守一体制
游泳的经验(1)
游泳的经验(2)
扶乩之奇
同名之累
翻译
升级
枪支风波
军人素质(1)
军人素质(2)
化敌为友
吃闭门羹
公路遇袭
解决义演纠纷
不打不相识

抗日战争(1)



               
  我这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要向世人证明父亲是积极抗日的,这是父亲一生光明自私的关键。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点,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又会说出一些很奇怪的话来。有一次,华视播出访问张学良的实况,说到父亲在西安拒绝与杨虎诚、周恩来见面,后来Z*G非要见面谈一谈,所以父亲才见他们。关于这件事情,节目的旁白居然说:“于是委员长软化了。”这简直是岂有此理,什么叫做软化,委员长软化了什么呢?我对华视非常不满意。总政战部几十年的教育居然是这种结果,如果不是他们的脑子里有一条细菌在作祟,认为委员长是受不了GD的威胁之后才答应打日本的,否则怎么会说“软化了”这三个字呢?如果要对日作战,首先就要安内,如果内部不安定,如何能对日作战呢?第二,不能两面作战,所以对苏俄方面要百般忍受,使苏俄对中国友善,不会趁火打劫。以战略来讲,绝对不能同时有两个战略目标,就好像以前普奥战争时,普鲁士军兵临维也纳城下,非但不进城,还后退三十里,只要求奥国承认普鲁士在德语国家中执牛耳,其他战胜国的权利普鲁士都不要,为的是等到普法战争时奥国不要从旁边捣乱,这一点在大战略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父亲把哥哥送到俄国去,让苏俄相信中国对俄国没有任何敌意,其目的就是为了日后与日本作战时苏俄不要从旁干涉。哥哥自己虽然也想去,但是他能不能去,还是要父亲同意。

  事实上,当时只有父亲最了解国际情势对中国的影响,五卅惨案发生时,中央及党都主张去打山东的日军,只有父亲坚持要完成北伐任务,因为日本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停止北伐,使中国保持不统一的状态,以便侵略我们。此外,这件事也使父亲一回到南京后就下决心建新军,以日本作为假想敌。可见父亲不是不想打日本,只是在没有准备好之前,不能使国际战争过早爆发。

  (一)中日战争之原因

  问:日本有一位学者说蒋公决定“打”太快了,如果慢一点的话,或许这场战争不会发生。我写了一篇文章反驳他,其实蒋公已经考虑很久了,否则就是日本人太快动武了。现在看来,蒋公当时并非如Z*G所说的不想打日本。我想请问的是,究竟蒋公是根据什么来决定打这场仗,我觉得还可以再拖,如果把日军几十万精锐部队拖在东北,让日军去打苏联,对我们不是比较有利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蒋公做这个决定?`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参战各国为了限制日本的建军,达成一个五国海军协定,规定海军的比例是英国∶美国∶日本为5∶5∶3,因为日本建军时海军已经接近5的比例,欧美国家对此不能忍受。本来欧美国家要联合日本来对付俄罗斯,俄罗斯虽然在地图上看起来相当大,可是俄罗斯东不能出日本海,西不能出北海,北根本无法越过北极海,南则无力超过大沙漠,完全困居在内陆。假定日本那时要对付俄国,欧美国家倒无异议,可是日本要自成一个气候,不与西方世界合作,西方世界无法忍受。另一方面,五国海军协定的限制本来就有错误,虽然日本是3,美国是5,但是美国的5是分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如果以美国的传统来说,它的重点是在欧洲方面,大西洋分到2.5都已经嫌少了,在太平洋的分布上最多也只有2.5,相较之下,日本的3就太多了,这种情形决不是美国所能忍受的。站在苏俄的立场,眼看着自己的大门外有这么强的日本,也是不能忍受的。由此可知,美国、俄国都希望能够削弱日本的力量。这段期间刚好是中国建国最快的时候,各项建设突飞猛进,也就是魏德迈将军所说的“黄金十年”。西方国家看到中国如此突飞猛进,也是他们所不愿意忍受的,因此为了达到阻碍中国继续强大及削弱日本力量的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中国跟日本发生战争,才能够符合他们的利益与野心。

TOP

(二)十四年抗日战争

  1、建军备战


               
               
抗日战争(2)



               
  本来我只着眼于基层的事务,并不过问三军全国性的建军备战,后来我开始研究建军备战的事情,因为我们要打的是下一次战争。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一般的将领都喜欢打从前的仗,一谈到战史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总是喜欢把打过的仗再打一次,但是却对下一次战争没有任何想法,连下一个战争的类型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也没有去想这个问题。而我始终在思考下一次战争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准备。”父亲的做法和拿破仑一样,我们可以从下列四个例子得到印证。第一,父亲从北伐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装甲兵,把第一师骑兵团里的搜索连改装为战车连,到民国十八年三月一日在南京举行阅兵大典时,战车队就参加阅兵行列了。第二,父亲在东征时,雇用了民间的舢舨船,载运两个步兵营绕到敌人后方登陆,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再加强正面的压迫,而完成了东征,此举证明父亲早就具备了海军陆战队的思想。第三,后来,父亲将装甲兵改编为十个快速纵队,可惜战区长官不懂得使用装甲兵,把装甲兵拆散来用,无法发挥应有的战力。第四、父亲积极提倡现代通信以及通信的保密与破密。

  父亲对下一次战争的方法,不仅早已有构想,而且也有具体行动。在每一次战役之后,不论成功失败,他都会在干部会议中检讨;每一次有新作为之前,他就会对干部进行精神训练与思想训练,而且将文武干部聚集起来,给予具体的指导。虽然他不能把行动构想说出来,但是在他的构想之中,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各方面应该如何进行,他已经有具体的指示了。父亲也确实做到在新观念、新需求、新作为上有具体的行动。他向来就有骑兵观念,使我们很早就走上了以机动为主的路线,不论在战斗上、战术上或是战略上。他到三军大学演讲时,也时常向将领灌输此观念,提示我们注意机动与火力的运用。战术就是运动与火力的结合,在基层就是运动与射击,而最重要的不是为了争地盘、守土,而是要捕捉敌人而消减之。

  到台湾后,父亲曾告诉我一件关于当年建军备战的事情。他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们就同德国方面秘密地签订了一个协定,用我们的矿产、农作物,包含棉花、桐油、钨矿、锑矿,换取德国制造的武器,也就是最新的武器。”父亲的构想是在民国二十八年以前,完成以德国最新装备助我编训八十个师的目标。他先命桂永清将军编成一个教导总队,下面成立两个师。由德国派遣顾问,从军校第八期开始,一面训练干部,一面编练部队。预备从两个教导师,扩编为四个师。同时完成建立各兵科学校以及各勤务学校,直到陆军大学。再由四个师逐渐完成四十个师,然后扩增为八十个师,以及必要之海、空军与各级各种直属之战斗支援与勤务支援部队。

  要建立新军,必须要有新的干部,所以必须先成立一个健全的干部教育体制。父亲邀请许多德国顾问到中国来,成立了许多军官学校、各兵科学校,以及最高阶层的陆军大学,其目的在先训练干部,有了干部以后再训练部队。所以有一批顾问是在部队里面,有一批顾问是在学校里面。父亲原先聘请的总教官是赫赫有名的坦能堡会战名将鲁敦道夫,但是因为他在德国太有名望了,德国政府不许可他来,于是就换了另外一位也是很有名的塞克特,后来又因为希特勒有事情把他叫回德国,于是又换了一位在德国亦有名望的法根豪森,我们称他为鹰屋将军。从军事顾问之完整,可以看出父亲建军的决心及整体感,所有各兵科学校都是完整的,不论是战斗兵科、支援兵科(包含战斗支援及勤务支援),甚至连军需学校、辎重学校都有。炮兵、通信兵、工兵都属于战斗支援,而工兵、通信兵不仅是战斗支援,同时也是勤务支援,工兵有野战工兵、建筑工兵、铁路工兵、架桥工兵,相当完整。那时候德国顾问多得连军乐学校都有,除了大乐队之外,德军的每一个团都有一个笛鼓队,平时除了吹奏乐器之外,也要受卫勤训练,以便在作战时担任救护的工作,我们也接受了这种整体的体制。到现在为止,所使用的军乐大部分都是当时德国顾问在军乐学校教练的,也是在德国很有名的一位作曲家所谱的曲,例如从戎乐、行军乐、阅兵进行曲等。不过,我们的国民教育素质不高,整个的民间工业也不够,所以建军非常辛苦。


               
               
抗日战争(3)



               
  刚开始的两个师及四个师都编入教导总队,总队长为桂永清,到了四个师变成四十个师时,部队就普遍编入了国军。父亲始终保持部队要具备机动与火力的观念,他的建军思想也是朝着这条路线走,但是因为国力不继,所以一直无法全面发展。后来好不容易争取来德方的设备,可是,美国却从中作梗,在我们编成四十个师时横加拦阻,杯葛德国的装备,使我们的建军计划迟缓,甚至于停顿。因为有这个前车之鉴,所以,到今天为止,我只要一听到国防预算受到杯葛,就感到非常痛心。

  当时父亲决心训练八十个师(按:根据档案是六十个师),并决定在民国二十九年主动反攻东北,收复东北失土,并提出归还台湾的要求。接下来就是要收复中国的北疆,也就是在满清政府手里丢掉的那些土地,面积相当于三十三个台湾。这些事情也说明父亲很早就有收复国土的全面性计划,不论是对日、对俄,都有一个长远的整体建军备战的看法,但是在国力尚未培养起来之前不能轻举妄动,只能百般忍耐,渡过难关,不能演变成国际战争,给予日本侵略中国的机会。

  民国十七年北伐军路经山东济南,当年五月三日济南发生惨案,日本人不但杀老百姓,还杀害我国的外交官。老百姓一波又一波地向GM军请求救援,后方政府和军方最高当局、政方最高当局及党方最高当局都决定要北伐军救济南老百姓,因为北伐军有四句口号“不怕死,不要钱,爱国家,爱百姓”,既然是爱国家、爱百姓,如今就在自己的面前,为什么不去救百姓呢?唯独只有父亲说:“日本人从山东半岛登陆,其目的就是为了要阻止我们的北伐大业,进而阻止中国统一,如果我们现在去救济南的老百姓,而与日本的军队发生冲突,甚至演变成国际战争,就是掉入日本的陷阱中。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完成北伐,以免功亏一篑,日本的问题则循外交途径解决。”那时候他已经决心要对付日本,他也体会到日本早晚会大举侵略中国,所以便以日本为假想敌,积极建军备战。

  2、建设大后方

  江西剿共一共五次,记载上说前四次失败,最后一次成功,并归功于父亲亲自指导。第五次江西剿共是发展所谓碉堡政策,部队打下一个地方以后,立刻做成碉堡,并且把碉堡交给地方政府,部队继续作战,农民住在碉堡里面,晚上睡觉,白天耕地;同时政府成立五省农民银行,让农民贷款买农具,以复兴农村来巩固地方,以地方自卫来接替野战部队的收获。记载上显示此种做法是成功的。但是既然第五次围剿是成功的,又怎么会被MZD领着大军突围呢?这岂不是前后矛盾?所以我就扣了父亲几分,甚至于我认为这是个失败,国军保卫不成,反而造成Z*G所谓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到了台湾后,我碰到一位已退休的空军大队长,他告诉我有一件事情是他一直百思不解的:当年他当飞行员时,奉命勘查江西突围时部队所走的路线,但是他发现国军并不是去追击(尾追或超越追击)。国军再怎么穷,当时动员几百辆卡车,装载一部分部队,那怕只有一个师或一个团都能够先追到前面将Z*G军队堵住再加以围剿,Z*G的退兵也不致于能打得过国军,但是实际的情形却是南北边各有一支部队,Z*G走多远,我们的军队就走多远,也没有超越他们,这哪里是追击,简直是护航。他很灰心地讲了以上这些话之后,反而恍然大悟。我跟他说:“你真是给我上了一课,我们确实是压迫他们进入四川,经过广西、贵州、云南,绕了一大圈,再折回来到四川。”

  所以,从整体来看,当时与其说是没有包围成功而被Z*G突围,不如说是我们放水,这一点从前大家都没有体会到。我常说当时不体会可以原谅,后人不体会则不能原谅,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整体情况,假如不从整体来看,也没有办法体会我们为何放水。凡是研究历史的人都懂得战略,懂得战略的人更能体会历史,不看历史的人永远不会懂得战略,因为战略是全程的。

TOP

抗日战争(4)



               
  以当时的状况而言,我们能够做到这件事,实在是不容易。至于功与过,当时当地的作战是一回事,而整体的战略指导又是一回事。父亲亲自赶到云贵川,是因为当地军阀主动地反映GD部队进入他们的地区。父亲到达后对他们非常的恭敬与尊重,并对刘湘、龙云等军阀说:“国军马上就到,而且我们不想在你们这里打,因为不论胜负,对地方来说总是骚扰,我们要逼他们到陕西后就范。”中央的力量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正式进入到西南地区,而且父亲还告诉他们一句话:“日本早晚会侵略我们,到那个时候,我们要建立大后方,要及时让下江的工业往西南转移,一方面也能使地方繁荣。”这些话都是军阀听得进去的。后来父亲在西康盖了一百幢房子,预备在云贵川受到战斗波及时,以西康作为大后方,这就是抗战到底的决心。

  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政治战略,我们随着共军进入云贵川,使中国达成真正的统一。但是作战部队真是艰苦万分,而且在松潘当地要与大自然作战,真是非常辛苦。眼看国军克服万难,包围延安,到了最后决战时却发生了西安事变。

  对于西北的马家部队,我们也是以友善诚恳的态度,跟他们打成一片。父亲派哥哥跟我一起去看马步青(马麟之子);我们也到青海看马步芳(马麒之子)。我跟哥哥一起去看马步芳(青海省主席)时,他的儿子马继援已经当中将军长了,我那时是上尉,马继援不肯出来见我们,马步芳说:“你是个军长就要像个军长的样子,你已经是中将了,你还怕什么?”马继援说:“人家年纪比我大,还只是个上尉,我因为是你的儿子,你给我当军长我才能当军长。”那年他好像才二十五岁。后来马步芳叫他出来,他还是出来了,我们后来也成为朋友。我就跟他讲:“任何事情,只要我能帮得上忙的,我一定帮你。”马继援也很谦虚,他说:“你需要我时,我愿意随时给你当参谋,我愿意到你这里来服务。”我们相处得不错,到台湾以后,我们还保持联络。

  河西走廊有哈萨克人作乱时,哥哥和我带了二十多辆的卡车列队,为他们送衣料、布匹、生活用品,还用一半的车子装满了一缸一缸的酒去慰劳他们。我们经过兰州时,甘肃省党主席(战区司令长官)朱少良要我们带两个营一起去,哥哥说我们是去招安,带两个营不但无济于事,万一出了事打起来更是没有必要,所以就只有我们兄弟两人前往河西走廊,连一个兵都没带。不过朱少良还是命令军队在远远的几十公里以外,看到我们前进了,就慢慢跟上一点,以防我们被裹胁。其实像这些哈萨克人,你只有动之以情,才能说得通,万一搞毛了,他就是冒灭族的危险也会跟你拼。我们抵达河西走廊后,哈萨克人热情地招待我们,那天非常热闹,我能喝,哥哥也能喝。我能唱能舞,就跟他们一起闹了一个通宵。哥哥能讲,他们懂俄文,哥哥就跟他们讲俄语,告诉他们不要抢劫过路的骆驼队、车队以及玉门油矿的人,以后他们需要的生活用品,我们可以陆续送来。那次的经验对我而言是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观念里面,打仗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如果能够化敌为友,不动干戈,何乐而不为呢?

  父亲对于战争指导有独到之处。第一,在政治层面上化敌为友,不要再动干戈,这远比孙子兵法里“不战而屈人之兵”要高明一些;第二,在运用方面则因势利导,这也是我最欣赏的,没有条件时要造势,但是机会来时要能掌握。所以他派盛世才进入新疆,盛世才进入新疆后,虽然手段狠毒了一点,可是还是蛮有效的,而且在那个时候也只能那样处理。这也是因势利导的一种运用。

  3、作战指导

  一般人总认为战争指导志在求胜,这种想法当然没错,但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对于战争指导的第一个责任就是要做到避免战争,使战争不要爆发。没有一件事情比战争对国力、人民的损害更大,战败国面临的是贫穷与疾病,甚至是国破家亡。而战争对战胜国而言也是一种灾害,因为战后要恢复元气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因此而发生内战或国际战争,都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国家顶峰阶层考虑战争指导,一定是避免战争。除非到了因为避免战争反而产生对国家的更大危害的时候,才决定不如一战,因为长痛不如短痛。所以在准备战争的时候,一方面是避免战争,一方面是在万不得已非战不可的情况下,必须赢得战争,尤其要让敌人知道要就不打,一旦开战,敌人一定会输,这样敌人也就不敢打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TOP

抗日战争(5)



               
  抗战爆发后,父亲的战争指导就是要打破日军由北向南的作战线,要使国内由北向南的压力减轻,并且使日本改为由东向西的作战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利用西南地区(即大后方)。因此以战争指导来说,建立大后方为新的作战基地是相当重要的。作战基地的建立地点则与作战线、作战正面形成一个整体的关系,作战正面是前方,作战基地是后方,中间有一条连线,这是一条交通线,也就是补给线。站在野战战略的立场,要维护交通线,最好是与作战正面形成垂直面,这样左右两边都是安全的;最危险的交通线(补给线)则是与作战正面太过于平行。

  我以美俄之间的阿拉斯加争夺战来说明补给线的重要性。当年俄罗斯拿下了阿拉斯加后,军队接着南下到达旧金山,到今天为止在旧金山还有一个地方叫做“RussianHight”(俄罗斯高地),因为当年俄罗斯在该地屯居过。那时候还有一个兵寨叫做Fort  Russ,就是俄罗斯兵营,附近的高地就是Russian  Hight。俄罗斯已经到达那么远的地方,而欧洲人才刚刚在北美建立十三州,有什么事情会造成俄国人撤退,并且将阿拉斯加廉价卖给美国呢?这是一个谜,没有人解答过。我现在以野战战略的道理来分析,当年俄国人远从莫斯科过来,他的前进基地在阿拉斯加,然后从前进基地再支援加州的作战线,这条补给线太长,从欧洲方面来的以英国为核心的这支部队,早晚有一天会向西推进到美国西部。以俄国当时的力量来看,不见得能够越过落矶山脉,如果欧洲人所建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势力推展到美国西部,双方就会形成东西对抗、南北展开的局面。美国人的补给线与作战正面是垂直的,而俄从阿拉斯加下来的补给线则与作战正面完全平行。美国人用兵的重点、主力如果往北边推进,就可以截断俄罗斯的补给线,截断之后再压迫俄军决战,大军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决战,即使是强弩也会有末路。美军的补给线是垂直的,所以不论俄军想从左边或右边截断美军的补给线,美军都有部队可以掩护,所以补给线与作战正面垂直是安全的,平行则是危险的。在这种状况之下,俄军若不赶快撤退,一定会全军覆没。补给线在战争进行中是生命线,撤退时则是救命线,这点非常重要,除非双方的携带量足够决胜,一时间可以抛弃补给线,完全依靠现有的装备以一次作战决胜。如果有这个把握就可以暂时不用补给线,否则就非要用补给线不可,因为人员的补充,装备的补充,都需要补给线。从这点看来,俄罗斯必须撤退到阿拉斯加,但是等到退到阿拉斯加后,与追军又形成南北对抗、东西展开的局面,这时候美国部队主力改从左翼向前推进,结果使得阿拉斯加与莫斯科之间的补给线也断掉了。从地缘战略的分析看来,俄罗斯是无利可图,战略上注定失败。从阿拉斯加到莫斯科,中间经过整个西伯利亚,补给无法适时供应,而莫斯科的补给又有限,所以还不如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结果最后以一英亩七毛二分半的价格成交。俄罗斯万万没想到阿拉斯加有那么多石油,不过那也是后来的事了。

  一切的战争准备要落实到野战战略的指导,所以要先设想一个全盘性的野战战略构想,能够把全程的构想弄清楚之后,整个战争指导也就落实了。为了策划一个有利的全程指导,就要先站在敌人的立场,替敌人设想用最好的方式进攻中国。日本的前进基地设在我国的东北,日方称之为关东基地,在关东的日军就称为关东军。以关东这个前进攻势基地来说,日军从北向南打下来,其主力可以沿平汉路南下,并且以其有力之一部沿津浦路南下,由此可见,日军的重点放在西边,如此会变成中日双方南北对峙、东西展开的局面,这样一来就把国军逐次的向东南方压迫到沿海边。如果我们被逼到海边就完了,因为我们在海上没有补给。当年日本海军与中国海军的比例,光拿吨位来比,是31∶1,也就是31倍于我们,船与炮的性能还不算,因此国军如果退到东南沿海,这场战争就结束了。所以日本人狂言“三月亡华”,照这种情形看来,即使三个月无法亡华,半年的时间也做得到。这是我们替日本先做的最有利的野战战略的构想。

TOP

抗日战争(6)



               
  我们再从战争指导方面来做分析。日本的建军备战远超过我们,自从明治维新之后,就走上了一个现代化的路线,而且一直有野心侵略中国。这点从田中角荣的《田中奏折》中可以看出,他说:“要面对世界必须先要取得中国,要取得中国之前先要取得满洲。”日本要侵略中国的借口是争取生存空间,因为日本太小、人口太多,所以要侵略中国。但是日本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工业的支持,日本没有矿产、钢铁、汽油及橡胶,而橡胶尤其重要,橡胶一旦缺乏,部队就无法机动。换句话说,日本不能久战,所以绝对要用速战速决的战略。速战速决的先决条件是如何使日本有一个第一步的作战能力,而这个作战能力就是美国供应给他的。美国如此做,为的是要削弱中日两国之国力,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西方世界向来都不愿意看到中国壮大,所以在清末时会有“八国联军”一事产生,此事固然是因为满清得罪了西洋人,但是趁火打劫的也是大有人在。虽然名为八国联军,但是后来又有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三个国家加入,所以总共是十一国。清末国势衰弱,北方有日本、俄国势力,西南及长江流域有英国势力,两广、云南有法国势力,这些国家想要瓜分中国,吸取中国资源,所以西洋人不愿意看到有一个强盛的中国产生,基于此,各国都乐见日本打中国。唯独斯大林注意到虽然日本打中国是他所希望的,但是如果日本很快的就征服中国,替代了中国之后,就会立即对付西伯利亚,这点则是他所不愿意的。父亲也就是利用他这个心理,事前和俄国方面有所联系,因此在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与苏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无法洞悉中俄之间有何秘密协定,遂不敢使关东军倾巢而出,这点非常重要。如果关东军一开始就倾巢而出,大军南下,黄河老早就守不住了。日本留了一大部分军队稳定基地,对俄备战,如此一来对南下的压迫就减轻了。父亲的目的就是先减轻日军由北向南的压力,然后再使日军变成由东向西的作战线,所以父亲命令国军主动造成上海战事。当时虹桥的日军只有一万多人,国军不论从左翼或是从右翼插入,日军的海上补给就会中断,不过,我们故意从顶头打下去,使敌人始终能够由后方调派兵力。起先日军从日本本土调来部队,后来又从东北调来部队,最后从华北调部队到上海。以日军的兵役制度来说,可以维持野战部队百分之九十五的兵力,除非是某一次战役刚刚打完,所剩人数不多,不过他们还是很快就补充过来了。如此一来,日本便放弃了从北向南的作战线,变成由东向西的作战方向,所以我们从上海作战开始便奠定了抗战的胜利。

  从作战指导上来说,只要捕捉敌方主力,这场战争就可以打完,因为国军将七十个精华师布置在上海,才吸引日军从北方增调部队南下,否则日军的原始计划是不会改变的,而日军转移作战线,也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当时有一个先头部队师长的日记记载:“皇军奉命向武汉前进,失败时日而已。”

  问:从古到今,为什么都会在徐州打个大会战呢?

  答:这要以地缘战略来说明,因为徐州是一个交通中枢,在作战上,交通中枢是一个战略要点,只要取得战略要点,便可南可北,可东可西,不但有作战的自由,还有发挥自由意志的可能。但是一失去战略要点,就会失去主动,所以交通中枢在平时是一个政治中心,在战时成为作战中心(central of oberation),例如法国的巴黎、俄国的莫斯科,都是战略要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苏俄,原本已经到了离莫斯科不远的地方,以德军前一段的作战速度,还有两个礼拜就可以到达,结果德军不向莫斯科前进,反而去攻打基辅,虽然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会战,俘虏苏军六十六万,但是以整体战略来说,德军注定失败。

  问:如果淞沪战争的时候不吸引日军从上海进来,再打南京、武汉会战,那么日本会怎么走呢?

TOP

抗日战争(7)



               
  答:日军的主力从平汉铁路南下,有一部是沿着津浦铁路,从北向南压迫下来,原本想把国军逼迫到海边;后来我们引诱日军,使日军的作战线改成由东向西,我们才能够依赖大后方,支持战争。父亲确实对中国大陆做了详细的地略分析,所以才决定,要对抗强敌日本,先要替日本做一个打胜中国的构想。他发现,日本如果要侵略中国,就要将攻势基地放在北方,由北向南攻击,把国军推到东南沿海,如此一来,就能达到三月亡华的美梦。我们的对策就是使日军由北向南的攻击改变为由东向西,将自己的攻势基地放在大后方(云贵川),必要时,西康也变成大后方根据基地,父亲也早命人在西康建筑一百幢房子,美其名是要盖一所大学,其实是预备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从重庆退到西康,继续抵抗日军。只要基地后门是开着的,我们就有机会,所以我们会花那么大的劲开发西南公路、滇缅公路和雷多公路。如果父亲不是熟读中国的古战史,恐怕也不容易体会中国的地理。

  (三)以德报怨

  邱吉尔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和平。”事实证明,第一次大战的胜利种下了第二次大战的祸根,造成更厉害的第二次大战。第二次大战期间,如果不是父亲在开罗会议中提出若干正派的战略指导的建议,恐怕后来的发展会更糟糕。换句话说,世界的局势虽然很糟糕,可是如果没有父亲在开罗会议中的努力,现在的世界恐怕会更糟糕。但是,父亲的努力又被尔后的雅尔达会议破坏,所以,雅尔达会议是造成世界纷乱的根源。

  以德报怨的做法弥补了雅尔达会议所种下的乱因。我们撇开道德层面不说,它的战略价值是非常高的,一个好的战略价值是在一个战争将要结束前,已经为下一个战争布局,如同我们打撞球、桌球一样,前一个球要为下一个球布置有利的态势。当时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大战即将发生,那就是共产与反共产的战争,可惜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获得了艰苦的胜利,他为了弥补西方人在雅尔达会议中所显现的自私,提出了以德报怨的方法。本来父亲的观念是世界性的,不但是中国对日本以德报怨,同时也要求欧美同盟国对德国、意大利以德报怨。他的目的就是要将共产势力阻绝在亚洲北大陆间,不让共产势力蔓延至太平洋。他也呼吁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注意共产主义的发展。欧陆各国曾经做了一些措施,而亚洲则在欧洲人的自私下形成了大乱。麦帅接到了父亲的通知之后,相当注意防止共产主义的扩散,诸如保持日本天皇的制度,使共产主义不至于在战后立即弥漫于日本;另一方面,由美国独家派遣占领军,其他的参与国派遣象征性的行政部队,使苏俄的军队无法进入日本本土。不过,等到麦帅采取行动时,西方的四岛已经失陷,原来属于日本的撒哈陵岛南部也失陷了,幸亏麦帅后来积极注意,亲笔签发一个命令给美军:如果无本人亲笔签字的命令,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想进入北海道,美军均应将其视为敌人,将其排除。所以当苏俄数次试图染指北海道时其先遣部队都被美军的火力攻击阻挡住,因此也保持北海道为一片净土,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一片净土。

  另一方面,中国将日本俘虏很快地遣送回国,不要求日本赔偿,都是使日本在战后迅速复苏的原因,否则即使有美国的帮助,日本也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复苏。以上所言,在在都显示以德报怨的重要性,除了人道的精神外,最重要的是对全球战略的贡献。

TOP

国共作战(1)



               
  中日战争结束后,西方国家不让中国喘息,在中国帮助Z*G全面叛乱,发展到今天这种局势。共产主义国家以及西方各国,都意图阻碍中国的发展,而他们主要的打击对象就是父亲。当年斯大林既要日本打中国,又不要日本如此快速地灭亡中国,所以,他们对于这一位了不起的领袖人才,势必要在战争之后拔除,否则尔后他们的工作无法展开。今天大家都说大陆是丢在“老总统”手里,要“老总统”负起责任,对于国人的无知、愚昧与残忍,我真是痛心。殊不知,“老总统”是众矢之的,西方帝国主义的阴谋就是拔除这个眼中钉,因为一旦拔除以后,也就树倒猢狲散了。事实上,大陆是在李宗仁手中丢掉的,更是在西方列强联合阴谋之下丢掉的。固然,其中有许多是我们自己的错误,例如打完了中日战争之后,官不像官,兵不像兵,整个国家的经济崩溃,大家在这么长久的一段期间因物资的缺乏,过着极艰苦的生活之后,大家认为抗战胜利接着就是和平,没有想到,与日本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与GD的战争却正在开始;而且接收的人不但没有敌我意识,也没有警觉心,更没有备战的心理,不但掉进Z*G的作战陷阱,而且因为一己之私,使得接收变成了“劫收”。就是这两件事情铸成了大错。如果我们自己能够努力,可能会有一个转机,不过在一个长久大战之后,无论国家或是社会,无论政府或是军民,都处于旧的精神因素解除,而新的精神因素尚未建立的状况下,再加上八年苦战之后,人的欲望激增,力图改善生活,于是高、中、基三个阶层都变成只顾求生、谋生、改善生活,而忽略了国家的敌人就在自己身边。如此一来,西洋人达到了摧毁日本以及阻碍中国成长的目的。

  父亲选择台湾是正确的,台湾虽然不大,但是以地缘战略上来说,它的位置足以控制东北亚、东南亚与太平洋;再者,父亲坚持保留金门、马祖,所以他在战略的部署上,可以说既能解决现状,从大陆整齐的撤退,又足以为下一步做了一个万全的准备。我不为今天台湾的乱象担忧,因为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问:当时,有好几个地方,老先生都想撤走,可是战地指挥官好像都不听指挥,例如三十七年十月,老先生想撤走东北的军队,卫立煌不肯;又例如天津撤军时,两位军长都赞成,但是指挥官陈长捷不赞成。难道当时一点办法都没有吗?那时候好像是自己顾自己,完全不顾大局。

  答:我想这个原因出在他们没有从整体来观察、分析与下达决心,也因为他们没有战略修养,缺乏勇敢的战斗员精神,以致无法下达战略的决心,当然无法支撑。总之,如果不是父亲亲自到达地点,有所指示,往往是出纰漏的多。当时,因为我们兵力多,部队大,所以在东北先做一个外线作战,后来我们的兵力不够, 父亲就改为内线作战指导,趁Z*G部队尚未集中之前,予以各个攻破,可是等到父亲一走,部队长又改变决定,弄到后来连战略空间都没有,只剩下战术空间,而内线作战最重要的是战略空间,结果国军就被共军包围,继而击溃。后来,父亲就赶快将东北军队撤退。

  问:民国三十八年,老先生下野后,一直到复职这一段时间,因为他没有掌权,我们不做讨论。不过在这一段时间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不拼命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答:这些人不但不拼命,还用公家的运输队先抢救自己的东西,再加上不懂用兵,所以当时父亲一看局势不对,就先把部队撤下来,由广正面变成狭正面,再重新计划,以免部队溃散。

  问:我觉得黄埔军校一至四期的学生训练不够。对吗?

  答:他们是忠勇有余,但是到后来连忠勇都没有了。

  问:后来投降的也是他们。尤其是从重庆到成都这一段投降的人,多是黄埔的。

  答:主要是战区指挥官不争气,连士兵带的也不愿意拼命,因为目的已经不存在了,而且明知大势已去,根本不愿意拼命。指挥官下完命令就先走了,任何战区的指挥官都一样。

TOP

国共作战(2)



               
  问:有人说,大陆为什么会丢,就是因为有飞机,大家都跑得快。过去没有飞机,大家还会英勇战斗。

  答:部队人数编制又不足,虽然号称一个军,实际上只有四五千人,甚至连半个师的人数都不及。

  问:有的军到后期只剩下一千人左右。

  答:军的番号还在。

  问:有人说,老先生在那个时候的战术战略思想已经落伍(《郭汝瑰回忆录》有长篇讨论),跟不上GD,而且旁边有那么多间谍(刘斐、郭汝瑰等),应该要为此事负责。《丁治磐先生访问记录》中提及,老先生在某些地方还是用北伐时代的那一套本领,可是当时已经不是打阵地战,也不是正规战,而是一种轻装的运动战。

  答:对,但是运动战是父亲的专长,他向来是以骑兵的思想来指挥作战,而不是以步兵的思想来指挥作战的,所以,父亲自己写了一个方程式F=MV2C。他在写这个方程式时,并没有加上C,只是口头上提及,后来是我帮他加上去的,不过整个思想是父亲的。F指的是Fighting    Power(战力),M是火力,V是速度,由此方程式可知,战斗力与火力是成正比的,而战斗力与速度则是成平方正比。因此父亲主张与其增加火力,不如增加机动力,因为火力增加五倍时,战斗力只增加五倍;而机动力同样增加五倍时,战斗力就能够增加二十五倍。至于C则是精神力,整个部队的火力再强,机动力再高,如果因为战斗时间太长以致缺量,或是为了急行军,或是经过几次严重战斗而伤亡严重,以致影响精神力,整个战斗力就削减甚多,甚至部队叛变,空有战斗力也没有用处,所以精神力是最重要的。

TOP

台湾之建军备战(1)



               
  到了台湾之后,我有好几次都感觉到我们的建军备战工作太过于松懈。而且高层长官对于建军备战的思考不够,干部们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举例来说,父亲要求国军实施“潜龙计划”,他说:“我们的通信路线不够完善,连有线电都暴露在地面,一定要把大电缆埋在地底。”后来我发现,每逢过桥时,电缆就沿着桥衡走,过了桥以后再埋到地底下,而埋入地底的电缆也不够深,如果敌人打断桥梁,连通信网都会一起被打掉。这点看似小事,但是由此可知建军备战是不完整的。再举一个例子来说,装甲兵一直没有完整的射击场,所以战车无法作战斗射击,我建议过好几次,战车可以使用缩小型的电子模拟器,但是我的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同时我也建议炮兵使用电子模拟器,但是也是始终没有人推动。这是我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设备固然需要花钱,但是一旦设备做好了,就可以省下不少钱,并且可以争取时间。我始终认为,我们不是一个富有的国家,所以我们必须节省,但是我们如果只顾着节省,而把一场胜仗省掉了,反而是最不值得的事情。所谓军事战略,重点就在于此,而军事战略则要根据野战战略来决定。

  父亲发明“三角形攻击战斗群”的观念,要陆军加以研究后做一次演习。演习期间,每个师都要派代表去观摩,事后还要开检讨会。那天官邸突然来电话,要我一起去看演习,我就先到士林,然后和父亲同行。演习地点在林口台地附近,父亲一到达,就发现有一个部队站在水塘里面,父亲看了就问:“为什么那个部队站在水塘里?”他们解释说:“这是按照一般状况的需求,因为另外两个第一线部队已经摆好了,所以第三个部队非放在水塘不可。”父亲一听就哈哈大笑,我心想:“事情坏了。”果不其然,父亲说:“这简直是笑话嘛!我跟你们再三地说过,三角形不一定是正三角形,前面两个部队摆定后,第三个部队可以放在前后左右任何一个地点,这个地点要依状况而定,而状况包括敌情与地形,你们怎么能把部队放在水塘里呢?”所谓“三角形攻击战斗群”,与其称为三角形,不如称为三边形,因为重点不是在于“点”,而是在于“面”。基本编组为三角形者,应变性大而且灵活,所以很容易变成整个正面向右或是向左,或是继续增援第一线,或是变成向右梯形、向左梯形,即使是没有战场经验的人,也不会将第三个部队放在水塘里。结果父亲连演习也没有看就走了,并交代指挥官研究好后再找人去参观。

  俾斯麦曾经说过一句话:“德国的将校没有看英国的《泰晤士报》。”这句话看似平常,但是事实上他是指军事单独者无法称霸,一定要将整个国家的力量通盘运用。父亲也曾经给予我们相似的指示:过去国家的力量分成两种,即政略与战略之区分,今后要分成四种力量,即政治、经济、心理、军事,如此国家战略计划的编号才能统一,不仅归档容易,下令容易,做全国计划时也不会遗漏。军事虽然放在最后,但是等到全国运用时,就要放在前面来说,即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此政治为广义的政治,包含政治、经济与心理。

  父亲提出这个观念之后,并没有再加以解释。有一年,魏德麦将军来华访问时,父亲要“国防部”做简报,哥哥那时是“国防部”部长。魏德麦将军听完简报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以武力为中心之思想总体战’这句话应该如何解释,是国家预算三分给军事,七分给政治,还是人力或工作上的分配,总要有使用上的具体说法才是。”结果哥哥就朝参谋总长看,参谋总长就朝次长看,但是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哥哥一半发挥机智,一半对我有所考验地说:“蒋代厅长(那时候我是第三厅代厅长),你直接用英文向他说明一下好了。”我就以平时的战略研究为基础,向魏德麦将军说明,后来我也向父亲报告,父亲非常赞许我的看法,并且还以我的说法作为统一的说法。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