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
- 帖子
- 548
- 精華
- 26
    
|
3#
發表於 2012-12-19 10:21
| 只看該作者
1941-1945 两大战役法的对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的战士一直备受关注,对苏德战场上各种战例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我们通过对照苏德战场上的诸多战例,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大纵深战役理论和闪电战理论的内涵与区别。相反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这两大战役法的对比研究更好的理解战史。笔者将这场历时近4年的交锋分为四个部分逐一解析。以便于读者理解其全过程
第一部分——初战之乱
许多军事爱好者之所以会选择性忽略大纵深战役理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党中的地位,或是认为闪电战理论远比大纵深战役理论要优秀。我想这一定与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初期时的糟糕表现脱不了干系。
不可否认,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初期的表现的确难以让人觉得1939年恢复贯彻的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实际作用。但平心而论,苏联红军的糟糕表现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由长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失误共同造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事件不外乎于1937年的大肃反、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以及长期以来德国政府对苏联的外交欺骗。以上的这一切为德国人实施闪电战创造了绝佳的条件:达成战略的突然性;对手对闪电战战法认识不足甚至是完全不了解;对手准备不足,缺乏应对对策等。如此这些都表明了德军在开战前期已经获得了成功发动战争的先机。同时,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初期与德军交战时的仓促和混乱还与苏联部分军政领导人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管怎么说,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联人在1941年6月22日开战当天起持续几星期的时间都在进行仓促和混乱的抵抗。西部特别军区在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明斯克一线的惨败和基辅战役的百万大合围都很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暴露了部分苏联方面军级、集团军级领导人的无知与落后。由于1937年对军队领导层的大肆清洗,部分新任的军事主官并不都对大纵深战役理论有着超高的悟性。更何况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苏联红军对战役法的研究一直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许多苏联军区领导在资料短缺的情况下更是难以在短短的几年内让自己与自己的下属了解并完全正确运用大纵深战役理论。部分指战员甚至仅仅沉浸于快速晋升至高级指挥岗位的快乐当中而忽视了去学习与自己职务相称的战役法(在此再次提及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在闪电战来袭的时候因一时间无法适应这一新战法的节奏,众多苏军指战员就这样被德军的装甲洪流冲垮、淹没。随之而去的还有高达数百万的苏联红军官兵。
在德国人看来,“巴巴罗萨”计划实施的几个星期内,一切似乎就像法国战役一样:部队捷报频传、高歌凯进,几乎无人能敌。希特勒对此甚为满意,认为德军完全能够在冬天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彻底击毁苏联人的意志。
历史注定要给德国军人留下永远的遗憾,以提醒他们犯下了不止一个错误……是停止遐想的时候了。
第二部分——国土防御战
德国人的错误可笼统的概括为:找错对手了。系统而又精确的概括则是;对自身战法认识不足、过于自信轻敌、忽略了战场上的不确定因素。
前文已引用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内容概括了闪电战理论的本质。德军部队一旦开战,就如同弓箭离弦,再也不能停止前进。除非达到战略目标——取得决定战争结局的决定性胜利。可对付苏联,德军再也不能像他们在西欧一样一次性解决战斗了。理由不外乎有三个:
1、 苏联人的国土防御纵深太深了,超出闪电战的最远作用距离。
2、 苏联人本身就有与闪电战极其类似的战役法理论并在一段时间内奠定了部分“群众基础”苏联部分高级军事领导人对此并不陌生。
3、 苏联人为了抵抗外敌侵略、保卫国家不惜一切代价。
因为苏联从未准备向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屈服。
正是因为如此,德国军队前进每一公里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每一次攻击都会遭到对手的殊死抵抗。苏联边防总队、近邻国境线的各军区部队即使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也依然在抵抗,时刻威胁着德军的侧翼安全。这迫使德军不得不分出宝贵的兵力与之交战。悟性之下,德军的突击步伐被大大减缓了。这给了苏联高级军政领导时间从震惊和慌乱中醒来,去制定相关对策。苏联政府反应过来的那一刻,德国人达成战役突然性的优势已全无,苏联人开始动员并展开其武装力量与之对抗,其中更重要的是大纵深战役理论正式开始被苏军运用于实战。苏联总参谋部成为组织和实施大纵深战役的中心,开始向各军区部队有条不紊的下达作战命令,利用苏联广阔的纵深战场迟滞、阻截、消耗、消灭德军突击部队,削弱德军的进攻锋芒。虽然在整个战线上依然是在退却。但各部队间交替掩护、且战且退的做法给德军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保存了自己的实力,逐步将德军部队逼向作战顶点。最终将德军阻挡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一线,进入胶着状态。利用这些官兵的牺牲争取来的时间,苏联政府成功转移了工业生产,调动部队。这两者很快为大纵深战役进攻的发动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使得苏联人能够从容反击,此乃后话。
德军的大举进攻停止了,他们已经因不断的进攻被逼向了作战顶点,所有人的精力都透支了。这时补给线过长、后勤保障滞后、士气降低等曾在法国战役是担心过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相互僵持摩擦相比较继续进攻而言也许是一个调整的途径,但更好的办法则是让部队得到轮换和休整。可惜的是德军并没有这个条件,不但兵力上不允许这么做,从闪电战战法上也不允许那么做。这就使得德军部队依然在前线发起一场又一场的攻击,继续冲击其作战顶点。被逼过作战顶点的部队就像是一台超出压力的锅炉。报废惹事只是时间问题。
德国人已经失去了闪电战战法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所有优势,确并没有达成闪电战的最终目的而是逐步陷入闪电战的禁区——持久战。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打破僵局。如果说以上的这些还不够的话,大自然还残忍的给德军出了另一道难题——冬天来了。
如果说1941年秋的德国人还在为如何进莫斯科而烦恼的话,冬天的到来就使他们最终陷入了寻求自保的境地。想必大家还有记得希特勒认为冬天之前就能解决苏联问题,应该及时配发的冬季装备就被后勤系统“愉快地”迟发了,当德军意识到冬天的来临要求调拨冬装的时候又因为补给线过长且不稳定无法及时发放(这一点牵扯到德军后勤保障体系的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铁路运输的铁轨配套问题)。许多德军官兵暴露在苏联零下数十度的低温当中,非战斗减员的人数在一天天不断增加。德军只有缩减战斗规模以保持对苏军部队的压力,为这样的目的继续付出牺牲等待着天气转好。可在战局的发展绝非德军一方说的算。
苏联人经过长时间的部队调动与集结,已经达到了发动大纵深进攻战役的条件。现在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反击。在对手达到作战顶点时发动攻击,深入敌方战略深远纵深彻底包围、分割、消灭敌人。这也是大纵深战役理论进攻内容的第一次真刀实枪演练。我们在此忽略其过程只说最著名的结果:保卢斯元帅的第六集团军被苏联重兵集团围困,突围无望。于1943年1月31日投降。
苏军部队稍事休整后迎着德军来时的方向展开全面反击。
第三部分——库尔斯克
前文已稍加带过大纵深战役防御布势内容确立的时间——1940年。结合1939年9月1日开始的波兰战役我们可以猜想的到这种防御布势的研究是针对德军闪电战战法的。其实早在1936年德军发展本国武装力量时,苏联当时的军事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研究相应的对策。直至36年6.11事件发生之前,对大纵深防御布势运用方式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1940年新一代的苏联军事领导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框架下结合实际战例填充具体内容,最终创造出了一个可以有效抵抗闪电战突击的防御手段。卫国战争开始以后,苏军一直在尽力尝试使用该手段应对德军的攻击。但由于诸多的原因一直使用的非常糟糕。在这期间苏联军事机关不断根据现实情况反馈调整、调整、再调整。最终将德军阻止在莫斯科城外。众多苏军将士流血牺牲所换来的经验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最终成为德军的噩梦。事实证明当防守方有充足的时间严格按照规定建立大纵深防御体系,试图使用单纯的闪电式突击是很难讨到便宜的。
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鲜明的体现了大纵深战役防御布势的特点。在足够深的防御纵深中梯次配置各兵种与防御工事。炮兵、航空兵、步兵、装甲战车兵相互配合行动,防线总布势前轻后重,配置各种地雷、铁丝网、反战车障碍的同时将所有火力覆盖于防御全纵深。此外还设置有各种假阵地、隐蔽阵地以使进攻方不能准确判定真实前沿的位置并保证侧射火力的有效发挥。上述内容只是大纵深防御布势的一部分,仅以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进攻时所遭遇到的麻烦。苏军抓住了德军在战法上的固有缺陷,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同时将这一主动权一直持续到战役结束,打了一场“以强凌弱”的仗。
大纵深战役防御布势其实也有其缺点,由于防御纵深深,防御面积大,涉及的部队众多。故建立完整的防御体系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利于在战役进攻结束后迅速转入完全防御状态。如果进攻方不给防御方足够的准备时间又有能力随时发动一场强有力的快速突击,大纵深防御布势的意义便不复存在。故此,德军其实有望突破苏军的防线以达成其战役目标。可惜的是德军恰恰使用了最吃力不讨好的方式进行这场战役。寄予厚望的新型战车“虎”式(Panzerkanpfwagen Ⅵ Ausf. E Tiger Ⅰ)和“豹”式(PzKpfwⅤ)坦克较偏重于火力和防御力,机动力尤其是越野机动力相比较于以前的三、四号坦克有了很大的下降。更重要的是这些战车的可靠性都不佳,实际损失数要比正常损失高出几倍。使用这样的武器实际上已经从某种意义上开始背离闪电战最初的原则。另外,大多数装备此类战车的部队与这些车辆还处在磨合期,正所谓武器性能好不如用的顺手。处于磨合期的部队限制了对新式战车的运用,也间接限制了其对闪电战战法的运用。这样的部队在前几天发动的首次突击时随很有可能占尽便宜。但无论防御力有多强终究有被摧毁之时。在日后的进攻中战损车辆只会越来越多。当然,仅仅只是车辆的问题还不足以使德军惨败。最大的失误在于为了保证“堡垒”计划的顺利实施德军以各种理由多次推迟战役发起时间。这些并不能被说成是错误的决定,但错就错在这些时间上的推迟并没有与兵力调动同步进行,结果将自己的作战意图暴露得众人皆知。留给苏联人宝贵的时间为即将到来的攻击做好充足的防御准备。这些行动都给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德军部队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最终导致德军惨败。
将大纵深防御布势从战略层面降格至战术层面讨论笔者不由为德军感到悲哀。德军突击力量要想到达敌方防御的实际前沿并展开攻击必须先后经历苏联远战炮兵群、近战支援炮群、反坦克炮群、各种雷场的轮番洗礼。在苏联航空队的全程“陪同”下突破各种反坦克障碍。就算德国装甲战车兵们对这一切还勉强能够忍受,对于身后跟进的德国步兵来说这也是一场灾难,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触及实际防线后的德军坦克还要面对新的威胁——苏联步兵,由单兵反坦克枪、反坦克手雷、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燃烧瓶)组成的苏联步兵反坦克力量和部署在二线的苏军反坦克炮群会一刻不停的对德军突击纵队实施打击。苏军士兵可以在做完一切之后通过交通壕撤回二线阵地而德军坦克则只能暴露在地表以上任人摧残。想到要不停突破数道这样的防线相信每一个指挥员都不会觉得舒服,再强大的装甲集群也无法忍受其带来的可怕战损。于是乎德军最终并未能够突破苏军防御全纵深达成战役目标是可以理解的。
当德军突击纵队的侧翼再也无法承受来自两翼日渐严重的压力后,库尔斯克战役的结果已基本成为定局。苏军打了一场以强凌弱的战役这句话无疑是一语双关的:苏军的胜利不仅仅因为其拥有数量上的优势。还在于苏军抓住了德军战法上的固有缺陷,利用自身优势狠狠打击敌方的弱点。相比较于前者而言,后者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以强凌弱。
第四部分——反戈一击
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精华部分是进攻。与闪电战理论一样,苏联最早对新战法的研究也是从如何进攻开始的。自库尔斯克战役以来苏联红军主动进攻的战役越来越多,开始由大纵深战役防御逐渐转向大纵深战役进攻。苏军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向德国挺进,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具体过程请查看相关战史资料。现在,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一举世瞩目的反击战背后的实质。
大纵深战役理论与闪电战理论有很强的同源性。这一点在如何展开战役进攻方面体现的十分明显。进攻一向是众多战役法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自古以来主动进攻一直被各国军事学者认为是最好的防守手段。正是因为如此,多数战役法研究都是围绕进攻为中心展开的:如何撕裂对方防线、如何进入并深入对方防御纵深、如何压制敌方防御部队、如何尽可能消耗敌方主力、如何进行战场经营等问题都是众人激烈讨论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问题我们都能够在大纵深战役理论和闪电战理论中找到合适的答案。
笔者曾写过《大纵深战役理论简析》,虽然是一篇许久未完成的败笔之作,但文章还是清晰概括了大纵深战役理论有关进攻内容的具体框架。与闪电战理论一鼓作气动用全部武装力量所不同的是,大纵深战役理论将其发动突击的部队分为三个梯队:突击梯队、发展战役梯队(胜利梯队)、各预备队。突击梯队负责在预定地段撕开对方防线,之后深入15-20公里左右逐渐停止突击保障突破口的持续畅通并扩张已有突破地幅的正面宽度。在突破口打开的同时,出动胜利梯队迅速进入敌方防御深远纵深分割、包围敌方主力部队同时阻截并消灭任何方向而来的敌方预备队。而己方预备梯队则随时待命加入歼敌行列。这样的梯队安排有效减缓了各梯队到达作战顶点的时间。加强了对敌方防御全纵深的压制力度。敌军预备队和一线部队由于我方胜利梯队的阻截和突破梯队在突破口的存在无法及时封堵突破口。防御部队被我方机动部队迅速分割包围,断绝与后方的一切联系。此外在地面攻击的同时由航空兵组成的空中突击力量对敌方部队实施空中立体打击并将空降兵远程投送至需要的地点展开攻击。彻底压制敌方部队在防御全纵深的一切活动。除了大纵深战役进攻是多个向心突击的组合而不是单个钳形攻势以外,整个大纵深战役进攻与闪电战理论大同小异。
苏军利用这近乎于相同的手段使处于低谷的德国军队尝到了卫国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的苦难。对于德军将领来说当面之敌作用的战法十分熟悉却又有所不同,他们想遍自己所有的战例也无法找到有效的抵抗方法,除了一个人——曼施坦因元帅。哈尔科夫战役时他使用近似于大纵深战役防御的方式给进攻一向顺利的苏联红军上了极其深刻的一堂课,以至于朱可夫元帅在其回忆录里都对“土星”计划讳莫如深。如果德军能够用大纵深战役防御理论对付苏军的进攻也许还能够成功阻止苏联人前进的脚步。
但希特勒并不赞同手下将军们的观点。他认为任何形式的退却都死可耻的,于是他不停的干涉一线部队的战术战略部署。曼施坦因元帅属于少数几个能够说服希特勒同意自己方案的人,其他将领则很难做到。因此德军在防御时很少能够有机会自由运用比较灵活的方法去抵抗苏联军队的进攻。希特勒之所以作出上述行为的原因不难理解:闪电战理论只有攻击内容却没有防御内容,故希特勒在对闪电战这一新战法理论的理解上只能理解到进攻这一层,一旦被迫进入守势就只能理解一战式的防御方式(要知道一战时期部队后撤丢失阵地就意味着局部失败,这与二战后期希特勒的观点极其一致)。形象地来说希特勒在进攻上可以担当第三帝国的元首,防御上仅仅只是一战时期的那个波希米亚下士。像希特勒这样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军政高层领导绝非仅此一例。光从大西洋堡垒和齐菲格防线的构筑就可以看出德军新战法在防御层面上的严重缺失。众多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因没有合适的战役法指导而倍受制约,难以发挥其最大效能。这在任何一场战斗中都是对资源和兵力的一种极度浪费,其后果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奉行大纵深战役进攻理论的苏军无疑是在摧残没有合适战法指导、无所适从的德军。
随着柏林的陷落。大纵深战役理论和闪电战理论这两大战役法的对决结束。大纵深战役理论因被证明适合作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核心指导思想而赢得这场交锋的胜利。
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各领域上的成果都被后人发扬光大,在民用和军用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战后军事领域的战术战法也经历多年完善发展至今。大纵深战役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不再在苏联官方文件当中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定于1941年的“诸兵种合同作战”理论,在共产主义国家中广为流传并最终传播至西方各国。成为各国军校战役系和指挥系学员的必修课。在我国中高级指挥员普遍被要求能够理解该理论并熟练运用于作战当中。西方国家则多以三军立体化打击的方式在多次战争和冲突当中不断体现。强化各兵种协同力度后的新战法在日益增强的武装力量远程投送能力的支持下被赋予了更大的威力。大战期间落败的闪电战理论也在现代军事战役法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发制人打击就是闪电战理论补充入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最佳体现。
正所谓:
大战期间,双剑交锋,刀光剑影。
战后岁月,双剑合一,锋芒更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