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
- 帖子
- 548
- 精華
- 26
    
|
谈二战中的欺骗艺术
“兵者,诡道也。”兵圣孙武告诫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军事谋略就是欺骗的艺术。“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于诡诈。”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若干次战略性战役,无论是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黄色计划”,日军的偷袭珍珠港,还是苏军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反击战、远东战役,还是美音盟军的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等重大战役,欺骗谋略的影子可谓无所不在。在欺骗的协助下,一个个漂亮的袭击战得已取得出敌不意的成功,而实施欺骗的一方,往往因此受益匪浅,能以极小的代价赢的辉煌的胜利。这些谋略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里,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二战中的欺骗谋略。
(1).目视欺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目视欺骗是以模拟器材伪装成军事目标来欺骗敌人的目视欺骗,使其得到错误的情报,造成敌人决策判断的失误,是最常用的欺骗手段。模拟,主要是设置逼真的假目标来欺骗敌军的空中侦察,如设置假飞机、假坦克、假汽车、假火炮、假人假油料车等,甚至还有假机场、假公路、假交通枢纽、假城市等。
为对付敌人的空袭,交战各方都进行了大量的目视欺骗。德国方面,出色地对柏林城作了巧妙的模拟伪装,造出了几英里长的假街道、工厂和地铁,并辅之以灯光,配备有高射炮,其逼真度使来袭英军轰炸机屡屡上当。德国人还建造有其他一些假城市,如罗马尼亚的石油中心普罗耶会什蒂,仿造了大型炼油厂,假的油罐在被炸时会浓烟滚滚。未被击中的地域还模拟出爆炸引起的大火,以欺骗英军的夜间轰炸。
英军防空袭的高招是有将军事设施都伪装成汽油加油站,将一些军事工厂厂区漆成公寓楼群的样子,将机库漆成住房等。英军为对付隐藏在同盟国中的间谍的目视侦察,曾在实施“霸王”计划前,实施了著名的“铜头蛇”行动,让陆军中为米·依·里克富顿·詹姆斯扮演蒙哥马利元帅。
目视欺骗运用得最为成功的当首推苏军。苏军在经理此次战略性战役中都大量使用了这一欺骗方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西方面军和第20集团军为将敌活力从要进攻的方向上引开,他们在相反的方向上集结了大量的假坦克和假火炮等,为是伪装效果更加逼真,他们还搞了一些小爆炸,模拟开炮的声音,同时还用喇叭播放坦克马达的声音。据报告,仅西方面军设置的假目标就吸引了德军飞机1,083架次的轰炸。目视欺骗在二战中逐步发展成为苏军欺骗的标准内容之一。在诺曼底登陆前夕,苏军参加盟国对德的“保镖”欺骗计划中,专门制造了5,000辆假坦克和2,000架假飞机来进行视觉欺骗。
苏军得摩尼欺骗搞得可谓有声有色,为了将敌人引入歧途,他们经常在战前设置大规模的假集结地域,而且在该地域内装作在频繁调动和部署部队、车辆、坦克、火炮和装备,凡是假坦克和假火炮的地方都要配置高射机枪、高射炮,是整个地域看起来有完备的防空配系,并保持例行的巡逻。目视欺骗的效果要求通过己方的航空观察和照相来检查,因此十分逼真。
(2).舆论欺骗
现代社会,无论从影响民心士气,或是从影响情报的获取上,舆论的力量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二战时期的不少国家都注意借助舆论实施间接的对敌欺骗。舆论欺骗可以通过以下媒介进行;(1)无线电广播;(2)谣言;(3)报纸;(4)所谓的“内部秘密”等。
纳粹德国就擅长此道,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宣传处与外国谍报组一起共同负责计划并指导对德国公众的舆论欺骗,由此间接实现对同盟国方面的战略欺骗。德国人无线电广播中的舆论欺骗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他们利用士兵点歌的机会,展示出军队集结地带所在的假象,以蒙蔽敌方情报人员。当德军75个师源源不断调往东线为发起“巴巴罗萨”作战集结兵力时,他们散布消息说,这次集结是为了一次大规模欺骗性演习,旨在遏制苏联,保证英国的“海狮计划”顺利进行。1941年6月20日,德军的侵苏战争已如弦上之箭时,为加强对苏欺骗效果,德国政府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为纳粹党报撰写了一篇题为《克里特岛就是榜样》的文章,欺骗社会舆论表示入侵英国已指日可待,然后,德军统帅部又煞有介事地下令在大街小巷没收这份报纸,以增加欺骗的可信性,从而达到声东击西的目的,很好地麻痹了苏联军事领导人的神经,使6月22日的入侵苏联的行动成为杰出的闪击战范例。
(3).兵力欺骗
兵力欺骗是将虚假的兵力编成、集结地域、配置等情况示敌,以保证己方真实的兵力情况不为敌人所知。二战中西方盟国的兵力欺骗可以概括为,集中一支兵力,随心所欲地打击两个以上的目标中任何一支;而苏军的欺骗技巧是,部署两支以上的兵力,只以其中一支担任主攻。
美英盟军为配合诺曼底登陆作战进行的“保镖计划”,综合运用了多项战略欺骗,经典地体现出了美英的欺骗模式,其中的“坚忍计划”主要内容即对德军进行兵力欺骗,旨在分散和转移其对诺曼底方向的盟军兵力配置的注意力,使其在各个战区按兵不动,远离盟军真实的登陆场。“坚忍南方”行动,向德军展示了其实并不存在的美国第1集团军群,使其相信该部队将在加莱海峡发起大规模的登陆进攻作战。这是盟军所有实施过的战略欺骗中规模最大、最煞费苦心、最至关重要、也最为成功的一次行动,通过部署假登陆艇、假飞机、假伞兵部队、假无线电网,伴随着欺骗性照明和无线电通信欺骗,设置音响器材,并搬来令敌人胆寒的虎将巴顿将军。坚忍计划的成功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德军将大批驻防诺曼底的部队抽调到了加莱地区、盟军因此得以避实击虚,顺利实施了规模空前的诺曼底登陆。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前夕,专门为“天王星计划”制定了一份伪装计划,其核心是对德军实施兵力欺骗,隐蔽参战部队的兵力编成情况。为此参战部队的兵力集结是分散完成的,除担任主攻先头部队的第5集团军外,没有集团军规模的调动。预备队的配置地点不是按照常规放在紧靠主攻部队后,而是配置在离斯大林格勒200英里的萨拉托夫,增援部队实行夜行军和严格的无线电静默。最绝的是苏军统帅部为掩护该战役的发起,特意还制定了另一个有实际内容的战役计划“火星”计划,其参战兵力是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要求对尔热夫突出部的德军发起进攻作战。“火星”战役虽然遭受了重大挫折,但吸引了大批的敌军,使德军无法分辨出真正的主攻方向,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4).情报欺骗
《孙子兵法·用间》有“比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指出一定要找出暗藏的敌方间谍,然后,经收买改造之后,使其为我所用,及对敌实行反间计,进行情报欺骗。二战期间,盟军方面曾多次通过控制的双重间谍向得意国家直接输入假情报,使其因此做出错误的决策。据战后史料分析表明,盟军利用双重间谍进行的情报欺骗的效果远远大于任何一种欺骗形式。双重间谍可以毫不含糊、具体准确地传递情报,集准确、可靠和快速等优点于一身,并且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假情报能否不受阻碍地到达敌方情报机构手中,从而便于己方指挥员根据欺骗效果制定战略计划。
各种欺骗虽各有优点,但不如使用双重间谍更为稳妥。视觉欺骗的内容可能因气候原因或别的因素,导致敌人的目视侦察失真或产生误解,从而远未达到欺骗发起人的目标;无线电欺骗则可能因对方没有侦听到,或因操作失误等原因而致使敌人的情报判断偏离欺骗者的初衷;舆论欺骗则可能因为太多的信息混淆视听,使被欺骗的对象不为之所动;兵力欺骗也可能因对手做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而使欺骗计划付之东流。
据战后缴获的德军文件表明,由于德军的航空侦察、无线电截收和其他情报来源工作效率低下,德军总参谋部几乎全部依赖于德国间谍局的报告,而他们的报告则又全部是由英国控制的德国间谍写的,其中三名最重要的双重间谍十加博、布鲁斯和特里西克尔,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盟军才得以顺利完成了历时较久、规模较大“坚忍”计划。
(5).通信欺骗
二战中,交战各国还注重通过电话、无线电等通信渠道,有选择地向敌人泄露一些“秘密”,或打入对方通信网络,指挥其部队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行动。如“霸王”计划实施期间,盟军组建并不存在的美军第1集团军,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通信“泄密”,将部队的存在展示给德军;而当时,苏军为配合美英的登录行动,也常常在通信上“走漏”消息,各级指挥员使用电话下达命令,以便于敌方潜伏的间谍获取情报;在科拉湾集结部队、船只、装备,并故意增加通信量,造成准备进攻萨莫的假象。
英国科学家曾研究出用无相电通信欺骗德军来袭飞机的方法,他们模仿德军的电波波速,诱使其飞行员把炸弹投在错误的地点,甚至使有的飞行员返航时跟英国人发出的波束飞行,最后因汽油耗尽而坠入大海。德军也曾在地中海地区运用通信欺骗使得美军飞行员大上其当,错误地将炸弹投在了己方舰队的头上,而舰队则不明究竟,稀里糊涂地打下了自己的飞机。
(6).佯动
通过大规模的佯动来掩盖己方真实的作战企图,这也是二战期间十分常见的一种欺骗方式。典型的事例如,德军因“海狮”计划老是无法实行,逐将其改作他用,作为掩盖其对苏战争准备的战略性佯动。苏军为实施四大格林保卫战的“天王星”计划而进行的“火星”计划,是一次大型的佯动,起到了声东击西的作用,但与通常意义的欺骗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不是诱使敌人相信某个虚构的如集团军之类的存在,而是向敌人展示了一副完全真实的画面,即进攻莫斯科以西100英里出的尔热夫突出簿“火星”战役的部队的炮兵相当于斯大林格防区的百分之六,坦克数量则是两倍。由苏军最高统帅部指挥的这一行动,扰乱了德军视线,德军东方情报处断言苏军在即将发起的进攻中,主控方向将指向德军中央集团军,以解莫斯科之围,而不是指向B集团军,如果要进攻后者的话,也将会是局部的,时间也将向后推迟。
分析了以上这些战争欺骗的谋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讲一下二次大战中欺骗谋略的特点吧:
第一、顺应敌方的心理倾向
克劳塞维茨在其著名的《战争论》艺术中指出:“使用诡诈的人要是被欺骗的人自己在理智上犯错误,这些错误在最后造成一种结果,使他看不到食物的真相。”就是要顺应敌人的心理倾向,因势利导,欺骗敌人的指挥官,麻痹他们的神经,使其在思维上产生盲区,继而为我创作争夺主动权的机会。
“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苏联领导人的心理倾向,尽管早在该计划的制定阶段,苏联就以获得了德国将入侵苏联的情报,而且清楚地知道德国正在东线集结大规模的兵力,但是斯大林却相信:这是炫耀武力罢了,旨在迫使苏联在东欧问题上向德国做出让步,另一方面这肯定是为进攻英国进行的战略佯动。因为斯大林对德军的进攻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心理倾向:希特勒在入侵捷克和波兰之前都是逐步提高政治要求,并以军事手段为后盾相威胁:希特勒先是大喊大叫提出要求,然后增加要价,继而在发出最后通牒,这一套做法给斯大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有理由相信,德国若要侵略苏联的话,进攻前夕也会有同样的征兆。
第二、进行逆向思维
斯达格林勒保卫战期间,德军东方情报处处长莱茵哈德·戈兰上校向希特勒呈送的报告自行的宣称以掌握了苏军的战役进攻方向,并写到:“敌人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着思维定势。”其实恰恰相反,德军此时的被骗上当,正式由于他们的思维定势所致。二战中,大凡成功的战略欺骗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利用了敌人的思维定势。
德军之所以大上其当,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苏联全国兵员能力和使用规模做出错误的估计;另一方面则是德军总认为敌人的行动是前后一致,而且不论是西方盟国还是苏联,其行动都不会超出他们所假设的范围。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思维定势。德军统帅部固执地认为,判断敌人意图的最好办法,是看其在特定的环境中,采取任何行动能获得最有利的结果。这同样是陷入了思维定势,因为聪明的对手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在利益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选择困难更大,不利因素更多的行动路线,以迂为直,以害为利,其结果则易达成出其不意;再说“有利”与“不利”是相对的,可以通过努力发生改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选择进攻B集团军群,相对于进攻中央集团军群来说,可能是个更为不利的选择,但这样可以欺骗德军,大道出其不意的突然性,取得更大的胜利,不利的因素便成为非常有力的因素。
第二、注重欺骗细节
要使欺骗获得成功,不被对手识破,就应当在各个方面都显得真实可信,“二战”期间的欺骗组织者们深谙此道‘在实施欺骗过程中都十分注重搞好欺骗的细节,以使其不露出破绽。如,盟军为实施西西里岛而进行的“肉馅”欺骗计划中,仅仅为敌人证明“马丁少校”的身份,他们设计到了各个细小的环节,从“少校”的家书、购物账单、公共汽车票、戏票,到手环、手表、香烟、钥匙、纸屑等,巧妙而自然,是敌人看了很难产生怀疑。
第三、随机应变
欺骗计划的实施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实践会严重地威胁到计划的顺利进行。为避免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需要计划实施者随机应变,对发生的各种偶然事件做出恰当的处理、修饰、弥补,并对外界做出合理的解释,以便继续迷惑敌人。
如,德军得苏联入侵准备,由于兵力非常庞大,很难保证行动企图不会被暴露,事实上,也的确发生了不少重大的偶然事件,并且多次差点暴露出侵苏战争的企图,但在德国随机应变的掩饰下,对苏战略欺骗得以继续正常进行。当1940年8月,等均竞逐罗马尼亚,1941年3月南斯拉夫发生政变,成立了中立的国家,4月,德国不宣而战侵入南斯拉夫;几乎同时,德军还侵占了保加利亚和希腊,整个巴尔干半岛都沦入法西斯手中,苏德关系因此严重恶化,按说,德国的侵略野性已暴露无遗。然而,德国政府把侵入罗马尼亚说成是只是派出部分军事教官;而入侵其他地区则是为了执行进攻克里特岛的“墨丘利”计划和争夺北非的“向日葵”计划,是为了对付英美方面,不是针对苏联,以此为借口德国还从西向东进行了上百个师的病员调动,运输了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此外,德国海上不假情报,佯称要实施旨在对付英美的“鱼叉”作战计划(从挪威入侵英国);“鲨鱼”作战计划(类似“海狮”计划);(阿蒂拉“作战计划(占领整个法国);”费利克斯“计划(出兵西班牙)等,以吸引人们视线,分散其对苏战争准备的注意力。
第四、高度保密
战略欺骗的成功离不开高度严格的保密措施,否则将会因极小的疏忽而功亏一篑。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诡诈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作为前提的。“就是这个道理。二战中与欺骗密切协同的保密内容包括:对己方作战企图的保密;对主攻方向的保密;对兵力兵器实力的保密;作战时间、作战方式、指挥官名字等保密。保密通常采取新闻封锁、控制人员流动、以及更换电台呼号、通信加密、减少通信甚至无线电默的控制手段等措施。
如”珍珠港事件“前夕,日本军方的保密就非常成功。有关其攻击开始的时间、地点和样式,甚至连对外交部也隐瞒着,以参加对美谈判的外交官还以为真是在为和平而努力。偷袭前夕,东条首相明知攻击夏威夷的特混舰队已驶向珍珠港,却仍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日本将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这是欺骗与保密相结合的典型。德军在入侵苏联前,为保密起见,也对自己人员进行欺骗,德军总司令部要求东线部队进行登火车的训练,并制定向西线调集部队的铁路输送计划,还煞有介事地组织各部队学习英语和地理知识,并秘密地向司令部汇报所有士兵掌握英语的情况,做出一副将进攻英国的假象。
下边再讲一下二战中各方对欺骗的控制:
一、设立专门的欺骗机构和部队
二战中的战略欺骗,非常庞大而复杂,智慧与控制实非易事,一般都组建专门的机构,由最高统帅部负责全盘协调和控制计划的实施。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欺骗作战参谋机构隶属于作战部门,并与决策者有着直接的联系,以便于快速而高效率地进行欺骗控制。当时。英国负责制定战略欺骗的情报机构是伦敦控制处;德军的欺骗由最高统帅部的宣传处与外国谍报组共同负责;美军委派有专门的欺骗部队,如地23师,用橡胶坦克、胶合板假飞机和其他装备,制造了美军并不存在的第1集团军群驻扎在东安格利亚的假象,其出色的表演令德军情报机关深信不疑。
二、精心协调
对于规模宏大,且事关全局胜败的战略欺骗,可谓牵一发而动全局。而欺骗涉及面很大,既有外交,又有经济的,既有本国的,又有盟国的,有时还需跨国界行动;动用能量不仅仅是部队内部的,还有情报部门、新闻部门、外交部门、科研部门、通信、交通等方方面面,有时还要动用国家或军队要人,且卷入的人员越多,就越容易泄密。要将如此众多的部门协调一致地采取欺骗行动,又要注意保密,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好比指挥一场大合唱,有几个声音走调的话,就会出问题。
三、多渠道欺骗
希特勒曾经扬言:“要把进攻俄国造成历史上最大的骗局。”为麻痹苏联情报部门,德国围绕“巴巴罗萨计划”进行了多渠道、军事欺骗等。外交上,与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表现出有好的姿态,从思想上解除了苏联的防线;直到战争爆发前夕还在民间散步斯大林即将到巴登——巴登进行为期4周的疗养治疗,以宣示两国关系仍然有好;纳粹宣传部还别出心裁地在进攻发起进攻前不久,“秘密”下令在柏林火车站及德国政府宾馆准备鲜花、红旗,声称要迎接苏联贵宾,制造出德苏友好的又一新闻。经济上,德国与1940年2月和1941年1月,由苏联签订了贸易协定,做出发展经济合作的姿态。军事上,则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欺骗手段,目视欺骗、舆论欺骗、兵力欺骗、情报欺骗、通信欺骗和兵力佯动全部用上了,致使苏联政府面对德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准备,居然视而不见,甚至把获知的准确情报解释为英美的挑拨离间。
最后我再谈一下二战的欺骗斗争对当代反欺骗的启示:
二战中的这些战略欺骗,经过精心策划,成功率非常之高,使被欺骗对象很难分清孰真孰假,以致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战争往往与欺骗结伴而行,如何有效地对付敌人的欺骗呢?这的确是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从对以上战略欺骗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的几点启示。
1、知己知彼
《孙子兵法》告诫人们:“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战争中,蒙受欺骗的原因,通常正是由于缺乏对敌人的充分知识和了解。德军的在斯大林格勒一役中被欺骗。遭受失败,其原因之一是不了解苏军的动员能力和后备兵力情况,低估对手,因此才一厢情愿地断言:苏军的兵力不足同时发动两场大规模的战役。对这一战役方向的错误判断,也正是未能弄清楚苏联的战略目标的结果。
2、常备不懈
警惕性高,保持长期、有效的预警,显然是有益于防止遭受欺骗的。苏军队德国入侵,正是由于缺乏应有的警惕性,一味相信德国的德苏友好宣传,才导致了对发生的种种显而易见的现象熟视无睹。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常备不懈的话,对手在怎么高明的欺骗,到最后实行起来时,也容易落空。比如,珍珠港事件中,如果雷达站的值班员有一点敌情观念,如果当时基地不是出于低级别的战备状态,或者如果来自华盛顿的预警信号准时到达····只要其中有一个“如果”能成立,日军再高明的欺骗,其效果也将受到严重的削弱。
3、防止思维定势
其实,帮助敌人进行欺骗的往往是受骗的一方自己。主要是由于己方的决策者思维定势所致。白俄罗斯战役前,苏联已经在1944年5月1日,有斯大林亲自通过全国广播明白无误地宣布了战役目的,即“收复全部国土,回复从黑海到巴伦支海的整个苏联国界”。这本是最绝密的情报,然而把它公开宣布出来后,德军情报部门居然对此毫不在意,认为只不过是苏联的又一次宣传或者欺骗罢了。德军的情报人员正是走进了最常见的思维定势中,误认为既然是公开的内容,怎么可能是如此之高的绝密呢?加上希特勒的固执己见,听不得不见的意见,德军在这场战役中就只能沿着苏联人设下的骗局滑下去。防止思维定势的办法,最好是进行一下心理换位思维,即站在对手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以免误入歧途;其次,跟踪潜在敌人的战略思想,从对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愿望的倾向来思考。
4、搞好情报分析
实际上,受欺骗的一方往往不是因为掌握的情况太少,而是掌握的情况太多了,在这些纷纷纭纭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分不清孰真孰假,其实质就是情报分析的问题。应该让两个以上彼此独立,互不影响的情报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对方的情报;其次,应在情报分析上,防止行政上过多的干预,以避免行政领导人定势的思维得以贯彻到情报的分析中,以至于听不进不同意见。
“兵不厌诈”,这是战争的一条永恒的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欺骗谋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瑰丽多姿的斗勇也斗智的战争场景,亦真亦假,亦虚亦实,恰如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那句著名的格言:“在战争时期,真理是以谎言为保镖的”。让我们认真吸取二战中的欺骗谋略精华,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为祖国和正义当好“保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