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標題: 二战中的闪电战和条顿骑士团的战术传承关系 [打印本頁]

作者: Adolf.Hitler    時間: 2012-12-19 10:27     標題: 二战中的闪电战和条顿骑士团的战术传承关系

“闪电战”是二战中德国普遍应用的经典战术。此战术曾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可以说是名声大噪。但再仔细看看,我发现这种所谓的闪电战无非就是条顿骑士团的战术在使用先进武器的一种战术进化。

我国台湾著名的研究德国装甲部队历史的学者滕昕云曾经说过:“在一般人的看法中,德国的闪电战战法是一种GM性的突破,但平心而论,德国人除了在战争工具的使用上有了一项极大的跃进之外,在战争原则和军事思想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动。德军闪电战的战法中可以看到一脉相传的普鲁士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德国人从一战战败后即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方法以恢复普鲁士军事体系的一贯理念,即利用军队的高速机动,以切断敌方交通线为目标的包围性歼灭战,德国人的观念因为近代工业技术的GM性进步而获得了飞跃性突破,但其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其实依我看,闪电战早在条顿骑士团时代就可以看出雏形。

说起条顿骑士团,是建立于1198年,条顿骑士团以圣殿骑士团为样板,改造为军事修会,执行和医院骑士团一样的教规,后来在欧洲叱诧一时。他们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巴巴罗沙的军队,可惜红胡子出征未半便中道崩殂。这支军队的早期成员全部是德意志人,也就是德国人的祖先。

条顿骑士团每次作战都是以骑兵为核心,而在中世纪战争中,重骑兵可以说是步兵的噩梦。他们速度快,冲击力强。而轻骑兵可以快速进行战术或战略合围。我们可以看一场条顿骑士团进行的战役,虽然这场战役并没有名垂千古,但这也应用了他们的经典战术。1205年,威廉•肯普利特爵士率领500名条顿骑士,在康多拉的一次遭遇战中,以正面重骑兵突击,辅以侧翼轻骑兵包围,一举击溃5000名希腊民间武装。这场战役条顿骑士团之所以取胜,原因是他们有三个要素:1奇袭,2集中,3速度。因为即使是当时的重骑兵,他们也对于弓箭和长矛有着相当的恐惧,如果等对方排好枪阵和弓箭,或者所有条顿骑士以分散阵型冲击敌军,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传统的骑兵战也逐渐落伍。而在一战中,英国人又发明了坦克,这使得装甲战的思想被提上了日程。很显然,这种和老祖先作战相似的装甲战思想完全符合德国人的传统军事思想,也能满足对未来战争的需求。之所以说和条顿骑士团的战术相似,是因为闪电战的三个要素也在于:奇袭、集中、速度。1939年的波兰战役只是德国机械化兵团运用思想在实战中的初次尝试,在初步获得成功经验后,1940年的法国战役则是“闪电战”真正意义上的登台表演,在这场战役中,我们能看到机械化大兵团在航空兵的配合下首次独立使用的威力。

闪电战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但不妨把这种立体的战术放到平面,实际就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然后把防护力和突击能力强的重装甲师(重骑兵)形成非常有威慑力一个拳头,撕开对方的防线,打烂对方的指挥系统!然后再用装甲掷弹兵和摩托化师(轻骑兵)快速把对方部队合围,让对方陷入绝境。

在和法军的交战中,德国人主攻的军事思想在引进了制空权和大规模装甲兵团运用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发挥的淋漓尽致。实际,当时的德国人并不是非常强大,他们坦克的质量基本和法军相同(法国的雷诺坦克的实力介于当时德国Ⅰ型、Ⅱ型坦克之间),而在坦克的数量上,甚至不如法军。但德国将坦克攥成一个拳头,突袭马其诺防线的末端——阿登山区,并以空军空袭法国机场,摧毁法国空军的有生力量。这使得当时的法军猝不及防,由于把坦克分配到步兵师中掩护步兵,所以分散的雷诺坦克当然敌不过如潮水般涌来的Ⅰ型、Ⅱ型坦克。由于步兵的速度远不如坦克,所以当时的英法比联军被德国的装甲部队逼到了敦刻尔克,要不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及时发动了“发电机计划”,实行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三十多万人是难逃厄运的。

而这种集奇袭、集中、速度于一身的战术,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二战,都有其弱点。二者弱点的有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首先,补给问题(包括物资和减员的补充)。当时的条顿骑士团虽然说是以重骑兵为主力,但相对步兵来讲,还是属于快速兵种。而在闪电战中也是一样,不管是装甲师、装甲掷弹兵还是摩托化步兵,他们的速度都胜于步兵。而对于战争来讲,前锋部队速度越快,补给线也就越长,补给的压力也就更大。不过此弱点在条顿骑士团的时代并不是显得非常严重。但在苏德战场上,这点对于当时的德军是致命的。由于战线太长,补给方面的压力过于严重。要不是补给不足,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就不会被迫在斯大林格勒向苏军投降。要不是补给不足,隆美尔的非洲军也不会在阿拉曼战役时和蒙哥马利的英军差距如此之大(兵力比8:23,坦克比1:1.5。所谓的德军数字还要算上以逃跑著称的意大利军队)!

第二,天气问题。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可以说是一条侵略者的死线。因为从俄国(苏联)的边境打到这里,必然要经过冬天。而俄国(苏联)冬天的极度低温是西方人所不能忍受的。所以不管是条顿骑士团、拿破仑还是纳粹德国,均失败与这条线之前。1242年冬,条顿骑士团在冰湖战役中败给俄罗斯联军原因就是在作战之时,大批的条顿骑士团成员掉进了冰河里面。而德意志帝国精锐装甲部队在能把汽油冻住的苏联冬天也陷入了绝境。

第三,精锐部队被坚固的防守迟缓进攻锋芒。在1242年的冰湖战役中,身为俄罗斯联军统帅的亚历山大很了解条顿骑士团战术的特点,因此他把联军中主要的轻步兵安排在中间,列成加厚的方阵,消磨骑士团重装骑兵的突击能力,而把他自己的诺夫格罗德精锐步兵放在两翼。骑士团的攻击一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俄罗斯联军厚重的方阵使他们很难彻底撕开防线。这样条顿骑士团的重骑兵战斗力无法全部发挥,这也成为了冰湖战役中条顿骑士团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二战中也一样,苏军统帅朱可夫在莫斯科保卫战之时,动用了500多条军犬,加以特殊训练,然后让它们身负炸药包,去炸坦克最薄弱的地方——地盘,最终使德军的850辆坦克损失了300余辆,也极大的迟缓了第三帝国的进攻锋芒,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亚历山大和朱可夫两人具体战术虽然不一样,但都以迟缓德军和其前辈精锐部队的进攻锋芒为目的,最终击败了对手。

第四,兵力不足。这主要是二战中的德军的弱点,虽然和兵力补给有一定关系,但总体来说是德军的后援不济,兵力太少。“巴巴罗沙”计划刚刚开始之时,德军及其盟友共动用了550万军队。可即使就这550万军队,在苏联的广阔国土上也是捉襟见肘。苏联利用其广阔的国土和绝对优势的兵力,在几场大战中消耗了德军。再加上以城市的巷战和一些特殊战术(如利用大批的警犬去炸坦克),迟缓了德军的进攻锋芒。再加上德军要在占领区驻军,分散了兵力,苏联的游击队又在不断的骚扰德军的补给线。针对这个弱点,二战之前普鲁士老将军毛奇就指出“战地指挥官必须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为基础,结合自身的任务,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果断的决定。”这实际上在二战中的体现就是尽快捕捉敌人的主力,以空袭和大规模的装甲兵突击给敌人的有生力量以毁灭性打击。这种以软件补硬件之不足的方法,德军在苏德战争刚开始时做得很好。明斯克大包围、基辅会战,消灭了大批苏军。但毕竟软件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代替硬件,但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到了莫斯科保卫战,苏军的指挥已从混乱回复至正常,再加上苏联精锐的远东方面军的赶到,德军无法在严寒的情况下,再去围歼兵力和气候适应能力占有优势的苏军,所以惨遭失败。

其实不只德国,很多国家都有其传统战术,而这些传统战术经常会被注入新鲜血液后再度复活。




歡迎光臨 帝国军事论坛World War II (http://dg.66rt.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