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
- 帖子
- 548
- 精華
- 26
    
|
2#
發表於 2012-12-19 16:07
| 只看該作者
( 3 )1944-45年德军东线防御作战的分析及探讨
从战略上分析,德军1944年的东线战略防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3年12至1944年4月中旬,这一时期,东线苏军在乌克兰的南部发起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尽管德军在随后阻止了苏军在第聂伯河右岸的攻势,但这也导致德国最后的战略预备队遭到严重消耗。此役苏军的目的有两个。其一他们想要JF苏联南部领土并威胁到罗马尼亚的油田,其二苏联人想要通过在南部的攻势使得德国人相信苏联的夏季攻势将指向乌克兰北部而不是通过白俄罗斯。而恰恰是第二条,使得德军高层对后来苏军的主攻方向产生了严重误判,也正是这个失误导致了德军1944年的东线防御体系走向了崩溃。
1944年初的战场上的形势对于德国人来说已经十分险恶,由于盟军在意大利的顺利登陆和对法国入侵的威胁,德国已不得不面临在几条战线上作战的可能。此时德国唯一的出路是尽力在东线维持一条连贯的可以防守的防线,然后在西线挫败英美的入侵,再集中兵力与东线的苏军作战。因此在此之前,德军在东线有两个必须要确保的方向,其一是阻止苏军通过白俄罗斯或乌克兰北部进入波兰,近而通往德国本土;其二是阻止苏军由乌克兰南部进入罗马尼亚,前者关系着德国的本土的安危,而后者则关系着对于德国至关重要的罗马尼亚大油田,因此一旦失去,德国将会被剥夺主要的能源来源。但不幸的是,由于43年战事的巨大消耗,德军缺乏足以同时保卫这两个方向的兵力,于是在南方,德国人不得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它的盟友,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和斯洛伐克人。而随着德国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这些盟友的忠诚也越来越值得怀疑了。
总体上讲在44年初德军在东线似乎还保留着一丝希望,但较为客观的分析这个希望确实也不是很大,因为此时苏联的军事工业已经从战争初期的打击中恢复了过来,同时来自美国的援助也开始大量涌入,苏军在兵力、物力上已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德军要在东线建立起一条稳定的防线谈何容易,那么与其在苏联境内维持脆弱的防线道不如选择提前放弃,然后作出更长距离的撤退。可以选择提前退守至喀尔巴阡山和东加里西亚,并建立起一条联贯的防线。这样德军就可以利用喀尔巴阡山等天险,一方面是为了阻止俄军冲入中欧和波兰,另一方面则要把它当作长期防守巴尔干和波德平原的枢纽地带。
但此时德国元首XTL却顽固地认为在当前的艰难形势下,还是要进行寸土必争的坚守防御,从而否认了采取技巧机动的必要性,而这样作的后果却往往导致德军在防御失败之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毁灭。
德军1944年东线战略防御的第二阶段是从1944年6月至12月,44年6月,苏军实施了代号为“巴各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由于力量对比悬殊,苏军很快突破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德军的37个师有28个师被消灭或投降,苏军夺取了白俄罗斯全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大部以及波兰东部地区,为其后向波罗的海沿岸、东普鲁士和波兰发展进攻创造了条件。这个打击对于德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德军主力再次被严重消耗,整个东线防御体系又一次开始动摇,而在此之后德军连招架之力都丧失了。
由于战线的不断推移,44年下半年的战争主要是在波兰和巴尔干半岛地区进行的。由于这一地区多数都是开阔而平坦的,因此自然条件对于进攻者较为有利,再加上苏军在兵力方面拥有优势,其能够在广大的空间进行机动时,情况更是如此。那么此时德军面临的问题将不仅仅再是兵力不足,而是缺乏有效的机动能力。
1944年下半年,德军战略防御战役的显著特点是弹性防御原则。这种防御方法虽然可以大量消耗苏军力量,但与1943年不同的是,此时的德军由于缺乏足够的战略和战役预备队,以致使在防御作战过程中德军指挥部不得不把驻在德国或欧洲其他国家领土上的兵团和部队调往遭到突击的地段。由于预备队不足,在防御被突破,以及战线位置随之发生变化,一般说来是战线被拉长之后,兵力兵器的密度便大为下降,防御的稳固性大大减弱,再加上苏军装甲力量的强大与快速推进,使得德军防线一旦被突破,其机动防御将成为一种奢望,结果导致防御部队被很快地分割包围。此外德军部队不顾情况变化,一味奉命死守上级规定的地区和地域,往往也导致了重兵陷于毁灭。
此时的形势与44年上半年又不相同,因为这时德军在东线的防御体系已经支离破碎,想要再次稳定战线的希望也已是微乎其微,此外由于西线盟军在诺曼底的成功登陆,甚至连被优势敌军紧逼的东线也不得不抽出部队增援法国战区,而在这种情况下,东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极度紧张的局势。唯一可行的是:放弃所有已占领的苏联领土,然后将军队撤退到波兰境内,拖长敌人的补给线,缩短防御正面,并建立起大纵深防御体系。选择在维斯瓦河--奥得河等一些大的水域建立战略国防工事,然后利用各大城市和交通要点,阻止或延缓苏军的前进速度,并寻找机会向苏军发动局部的反击。而在南线,德军有必要选择坚守一定的时间,因为从国际上讲,德国在巴尔干地区军事力量的存在也可以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继续控制在轴心国集团之中,使其不敢站到同盟国一边。这样,德军便可以赢得一定的战略时间,从而延长这场战争,以等待国际形势的转变(但这几乎不可能)。
1945年,战线已大为缩短,此时的德国还剩下169个师另20个旅和匈牙利的16个师另1个旅约370余万人可用于对苏作战,但苏军却已发展到约640万人,整体方面对德军已构成不对称优势。虽然受到力量伸展过度的规律(也就是是交通线大大延长的结果)的影响,苏军的攻势也曾一度下降,但德军已经没有力量挽回败局了。
( 4 )1944-45年西线的威胁和防御的可行性
到了1944年,鲁尔区大部分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德国在巴尔干和中欧的军工基础也已被摧毁待尽。此外德军在法国战场的努力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德国人经不起这种消耗,而盟军却有新的预备队源源不断地从战线后边开来。也正是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盟军方面对德军防线的突破速度很快,而德军的抵抗则开始到处遭到削弱,最后,其整个防御体系终于全面崩溃。
而在此之前造成这个颓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 德军自己统帅部指挥的混乱最终促成了盟军在诺曼底的成功登陆,这使得德军以西线部队挫败美英登陆后再抽出50个师转用于苏联战场的计划彻底破产;阿登战役中德军所消耗的力量,已经超过了他们所能够负担的限度。也正是由于这次的重大损失,以致在盟军恢复进攻时,他们便不可能进行持久的抵抗了。同时,这次反攻的结局也使德国人彻底清醒过来,他们已经意识到无力改变的军事形势,因而也就丧失了取得胜利的最后一线希望。反攻遭到失败,无异于宣告了德国军事力量的破产。
2 当盟军从各个方向压来时,德军被迫向中央撤退,其绵长的战线逐渐缩短了,而力量则减少得更快,甚至难以计算比例。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XTL,正是他坚持采取一种毫无弹性的防御战略,而这种完全缺乏灵活性的战法以致把德军的力量消耗干净了。
但随着战争所以延长,盟军也在补给方面遇到了困难,随着前进距离的增大,补给上的困难就越来越大了。此外由于狂轰滥炸的结果,法国和德国境内的所有道路都被破坏,这也导致了盟军在这一方面吃了不少苦头。战争的结局是在盟军强渡莱茵河以后才最终决定的。不过,在此以前很久,德军的力量实际上已经用尽了,所以事情的发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总体来说较之东线西线德军所面临的局势则更为严峻。首先,盟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他们可以采用地毯式轰炸的办法,大量摧毁德军的坦克和炮兵,破坏其后方,使德军部队的调动几乎成为不可能;其次,德军高层指挥的频频失误,从而导致战机一再流失,以至于最后遭到了更大程度的毁灭。那么德军在西线最后的可能便是:提前退守边界利用为数不多的兵力在防线上构成足够的兵力密度,以消耗盟军力量,增加其补给的难度,尽力阻止或延缓其推进速度,待到东线德军击退苏军的进攻(正如前文所说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以增加与西线盟军单方面媾和的可能。
( 5 )结束语
德军在战争后期的战略防御中,虽然面对敌军的高压攻势,但其却能很好的将兵力部署与防御作到与纵深宽度的相适应,使之构成一定的比例,因此他们经常可以击退优势敌人的攻势。尽管对于整个战局而言,这并没能起到扭转乾坤的效果,但盟国军队为此付出的代价却也是惊人的。由此看来,摧毁德军的并不是敌人,而是“空间”。1943-45年期间,德军战略防御的突出特点就是顽强与主动性,但总的来说德军还是比较善于实施战略进攻,却始终未能习惯战略防御乃至战略退却,以致使德国在二战的后期处处被动,直到最终的崩溃。总之:庞大的既定目标和有限的现实可能性不相吻合,这是二战后期德国战略防御的突出特点和致命弱点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