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苏联国防委员委员、苏联总参谋长
苏联红军大将
- UID
- 24
- 帖子
- 258
- 精華
- 17
           
|
关于柏林之战中朱可夫指挥拿下泽罗夫高地的指挥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看法,即,朱可夫在指挥从正面攻击柏林的时候。完全不顾及士兵的性命,完全不应该再把两个坦克军投入当面的进攻战斗,投入这个地区的战斗后,德国人没空袭,算朱可夫幸运了。
我觉得,这是傻瓜的想法。
什么叫以偏盖全?什么叫管窥一豹?
大本营分配的任务。科涅夫在北,朱可夫在当面,罗科索夫斯基在南面。
泽罗夫高地号称什么?柏林之锁!
你认为法西斯覆灭的时候,不疯狂吗?
难道希特勒,还有德国总参谋部,会不大大加强这个地区的防御,会不利用这一有利地形,构成强筑垒地域吗?
这是一次双方都准备好了的,准备做最残酷,最激烈的战斗。
朱可夫的方面军准备了什么?我想大家看过关于柏林之战的资料,都明白这种战前准备,和火力组织有多强吧?不提别的,只提炮兵。主要地段上的火炮密度,是多少?三百二十多门各口径大炮!局部有近三百五十门!你能想象,这三百多门,七六榴弹炮,一二二榴弹炮,一五二榴弹炮,二零三榴弹炮,还有一二二和一五二自行火炮,再加上配属给突破方向的少量坦克部队和少数三零五榴弹炮。这样多的炮兵,这样大的密度,能形成多大的火力强度吗?
可是有了这样大的火力强度,突破了前沿后,到了泽罗夫高地前却被阻止前进了。
为什么会被阻止了前进?就是因为这是柏林之锁。就是因为法西斯根本不要损失统计的投入能投入的所有预备部队,还有不惜削弱柏林城防力量的抽调城防部队来加强柏林之锁的强度。从无数的独立部队一个营又一个营的迅速投入,到整个师全部兵力的投入。直到几乎无法再抽出力量来填补被炮火炸平的阵地。
法西斯这时候已经成了野兽,老人,妇女,孩子,都组织起来了。不用我说,自己去看看资料,去看纪录片,不管是西方的,还是别的,这种把十几岁的孩子都配发反坦克手雷,把老人和妇女都送上战场的记录,都是很清晰的。
当进攻在高地前受阻的话,如果你是指挥员,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这每公里正面三百多门火炮的强大力量,你会怎么样选择?
有人告诉我,停止进攻。炮弹有的是。让炮弹解决问题吧。
没错,炮弹有的是,时间可过去了就没有。
斯大林怎么和朱可夫说的?
希望在五一节前攻克柏林。你怎么样看待这一要求呢?
不拿下高地,就无法把后续部队展开,就不能大规模的实施城市战斗。
那要你组织强攻,你会怎么办呢?
从受阻在高地前,到投入两个坦克军加强进攻,这期间是多长时间?
再提空中战斗。我想在这个时候,苏联红军空军是否有优势,没有疑问吧?那这个优势有多大呢?能不能保证主要进攻方向上的制空权,能不能用空中力量来加强对地面的火力强度?你是指挥员的话,你肯定早出动一批又一批空中力量,去一次又一炸的轰炸这个高地了。那苏联红军没有这样做吗?
法西斯是疯狂了。根本不考虑损失和后果。有人说投入这两个坦克军,假如被空中轰炸,这样的兵力密度,不炸平了才怪。是啊,确实这样,可说这个话的人,知道柏林机场什么时候拿下来的吗?柏林机场是什么样的设施?野战机场又是什么样的跑道?
当柏林机场拿下来了以后,朱可夫才把这两个坦克军投入战斗的吧?那你还有后顾之忧吗?
再提兵力兵器密度。有人说,直接攻打高地的部队已经够多了,而且这一地区也不利于坦克战斗。可在这个高地上,敌人的坦克有利于战斗吗?情况应该一样吧?况且,敌人的技术装备数量是什么状况,不需要再说明。
法西斯完全不计后果的把所有的人投入战斗。把能抽出来的部队,基本上都加强在这个方向上,是因为一旦拿下了高地。那柏林,就直接的面临着被打击的命运了。
在三百多门大炮的轰击下,在空中力量的轰炸下,你认为,在这个高地上的人,存活时间能是多长?可一批又一批的兵力又投入了进来。
再怎么样加强前线火力呢?步兵?已经够多了。大炮?也太多了吧,还能再怎么样增加炮兵呢?空中火力也达到什么样的情况,很明显!
那你会怎么办?想一想坦克。有装甲防护。有大炮可以直接抵近射击工事,有车体和装甲,挡着子弹和弹片掩护步兵冲锋,跟着坦克冲过战壕。
这个时候,你能理解为什么朱可夫会把坦克军加强到进攻高地这样的战斗中吧?也理解了为什么这一地区虽然不利于坦克机动,为什么还是要投入坦克吧?(想一想罗科索夫斯基是怎么样在白俄罗斯的沼泽水网地带发起突击的,僵化的去运用军事理论,会是怎么样)这个投入坦克军的命令,是否合适呢?
那你理解斯大林为什么要告诉朱可夫,五一节要拿下柏林吗?
想一想美国的杜勒斯和德国的沃尔夫在瑞士做什么样的接触,想一想邱吉尔想怎么样,再想一想法西斯在东部投入什么样的兵力,在西部投入什么样的兵力,还得想一想,法西斯会不会把路让开,让邱吉尔直奔柏林?你还必须得想一想,拿下柏林,意味着什么?你又得想,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什么代价,在这个世界大战中苏联对打败希特勒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你能够理解吗?你能做出当时情况下的正确判断吗? |
|